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DNA與胚胎發育多樣性
Dna and Developmental Diversity 
開課學期
106-2 
授課對象
生命科學院  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張俊哲 
課號
ENT5044 
課程識別碼
632 U105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8,9(15:30~17:20) 
上課地點
昆蟲201 
備註
C群組。101(含)以後入學者:群組選課方式為五選三,至少須修習8學分同一群組課程,始得畢業。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2ENT5044_3D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背景介紹)
發育生物學為古典胚胎學之現代稱謂。這個領域在於探究一個受精卵,或是一個不需受精即能發育的卵,如何演變至一個成熟的個體。目前,它已成為現代生物學之重要學門。拜現代生物科技之蓬勃發展,有關於模式物種(含線蟲、果蠅、斑馬魚、鼠等)之發育知識在過去 15 年來已迅速地累積。透過檢視涉入這些模式物種發育之分子機制,科學家們已發現物種間採用某些共同的“分子工具組” 來進行發育;同時,各物種間也存在特有之發育分子網路。為何物種間存在共同之發育機制以及它們之發育特異性如何產生,近年來已在發育生物學家之間引發熱烈的迴響。傳統的“比較胚胎學研究”也因為加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比較物種間發育之異同,在本質上已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個次學門在過去 10 年間被轉化成了 “演化發育生物學”這個新興領域。近年來本校已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從事各模式物種發育的研究,然而針對發育多樣性在分子層次探討的課程卻仍付之闕如。復以,越來越多的非模式物種正透過全基因體之定序與RNA干擾技術之運用,一步一步地邁向模式物種之林,益發顯出具備發育多樣性知識與訓練之重要性。

(課程基要大綱)
第一週:課程簡介與動物分類簡史
第二週:發育生物學基礎原理 (I)
第三週:發育生物學基礎原理 (II)
第四週:無脊椎模式物種的發育
第五週:脊椎模式物種的發育
第六週:非模式物種的發育
第七週:涉入胚胎發育之分子網路 (I)
第八週:涉入胚胎發育之分子網路 (II)
第九週:涉入胚胎發育之分子網路 (III)
第十週:期中考與期中報告
第十一週:胚胎發育之 “遺傳工具組” 的演化
第十二週:建構體軸與各部位之發育多樣性 (I)
第十三週:建構體軸與各部為之發育多樣性 (II)
第十四週:研究胚胎發育多樣性的基因組技術 (I)
第十五週:研究胚胎發育多樣性的基因組技術 (II)
第十六週:期末考 

課程目標
幫助同學了解胚胎發育多樣性的分子機制。 
課程要求
特別歡迎正在從事胚胎發育多樣性研究之博士班同學選修。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Sean B. Carroll, Jennifer K. Grenier, and Scott D. Weatherbee (2004) From DNA to Diversit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Design. Blackwell Science, Inc.
2. John Gerhart and Marc Kirschner (1997) Cells, Embryos, and Evolution: Toward
a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Evolutionary Adaptability. Blackwell Science, Inc.
3. Lewis Wolpert (2006)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Oxford.
4. Scott F. Gilbert (2006) Developmental Biology, Eighth Edition. Sinauer.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